首页 信仰教义 讲章精选
【爱国爱教】耶稣的家国情
2024-04-17 供稿:王嘉玮 来源:《爱国爱教 荣神益人》
A+
A-

经文:路19:41-44;约19:26-27  

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看见城,就为它哀哭,说:“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无奈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因为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并要扫灭你和你里头的儿女,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

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原文作“妇人”),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主耶稣在我们基督徒的信仰中既是神子,也是人子。作为人子,他是马利亚所生的儿子,由养父约瑟和母亲马利亚抚养成人。耶稣在地上30多年的光阴中,展示出与我们相同的人性特点,爱恨情仇溢于言表,特别是他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激励我们将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虽然耶稣的教训中天国的意识非常强烈,他所传达的“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使一些信徒会忽略在地上的身份和使命。然而,他的身体力行和表率作用使我们看到了他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和国家的热爱,以及对亲情的看重。他为耶路撒冷城哀哭,并在受难前将母亲马利亚托付给门徒们都体现了他浓浓的家国情、赤子心。

耶稣以身作则教导爱国是关乎敬虔的事情。他为耶路撒冷哀哭的背后是他对信仰的热诚,对吾国吾民的担忧和牵挂。路加福音中记载耶稣为耶路撒冷哭泣有两次(路13:31-35,19:41-44),其中有三方面值得思想:他的眼泪,他的哀叹和他的预言。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星期中,耶稣以君王、祭司、先知的身分来到耶路撒冷,而那里却没有地方接纳他。他白天在圣殿里教训人,夜晚出城住在橄榄山,因为耶路撒冷城内两股力量互相冲突:祭司长和文士与百姓的尊长都想要杀他;百姓们却欢迎他,都侧耳听他。耶稣从橄榄山下来,面向雄伟壮丽的耶路撒冷城,停下为她哭泣起来。他知晓这座城的命运。耶路撒冷拒绝了他,不久之后这城也要被弃绝。这哀哭中,有出于犹太血统的耶稣对同胞手足的爱怜和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悲叹,也有他为世人不悔改、在罪中灭亡的焦急与伤痛。因为上帝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

在此之外,耶稣在世上流泪哀哭的圣经记载还有两次:怜悯拉撒路而流泪(约11:35);在客西玛尼园祷告时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上帝(路22:39-46,来5:7)。然而,这次在耶路撒冷的哭泣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以色列民族。尽管在棕枝主日,主耶稣得到了全耶路撒冷城人的欢呼,但是几天后会有另一种呼喊:“钉他十字架”。于是他不禁为这屡次杀害先知的耶路撒冷哀哭。主的心里充满忧伤,让他不能禁止自己不为耶路撒冷哀哭,不为上帝的百姓被分散而流泪。他没有考虑那将要到来的十字架的痛苦,也忘记了人对他的拒绝和伤害,他挂念的是这座“和平之城”以及犹太民族的命运。在主被钉十架、复活升天后不到四十年,公元70年罗马帝国将军提多围攻圣城,城陷之日,百姓大遭杀戮,在提多的大屠杀中,据说有六十万犹太人死于刀下,真是“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耶路撒冷及圣殿建筑物被彻底摧毁,甚至石头也被撬开,为取得圣殿被烧毁时熔化的金箔。到了4世纪背教者朱利安皇帝时期,因他企图重建圣殿,所以把那些存留的石头也都移去,使主的预言全部应验,然而建殿计划也半途而废。

主耶稣此时此刻真希望看到自己的国家和同胞能够悔改,回转归向上帝,免去将要到来的毁灭,但是人心被蒙蔽,看不见那摆在前头的幽暗,依旧沉迷在自以为敬虔的宗教生活里,但实际上却是远离上帝,并且越走越远。主耶稣的爱国感情不仅是上帝普世之爱的一个维度,也是他对家庭的眷恋和浓厚亲情的延伸。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父母之邦,祖辈之国,岂能不爱?岂能不忠?主耶稣的泪水令中国基督徒们共情,愿我们像主基督那样热爱着自己生活的这片热土和我们的国家与人民······

除了心怀祖国,主耶稣的泪水中会不会也有对他肉身母亲马利亚的不舍?他正值青春芳华却要留下母亲孤独在世,想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耶稣对家园的爱也是他孝道的扩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道“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主耶稣贵为神子却打破了古希腊哲学中不动情的神观,作为人子他情感丰富,更能站在不同人的立场上具有同理心。他不但承担起救世的责任,同时也想到在他离开之后母亲马利亚的孤单。他是马利亚的长子,即使在经历最深的痛苦之际,仍然没有忘记他在家中的责任。犹太风俗中,孝敬父母包括当他们年老的时候要供养他们。耶稣虽身受钉十字架的锥心刺骨之痛,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的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他将母亲交托给他最爱的门徒,照顾她以后的生活。从此以后,主耶稣的母亲就视这位门徒为儿子,这位门徒也将耶稣的母亲奉为自己的母亲,承担儿子的责任。耶稣把母亲交托给约翰,因为他具有双重的资格:他既是耶稣的表弟,撒罗米的儿子;同时也是耶稣所爱的门徒。所以,耶稣把母亲交托给约翰奉养,同时把约翰交给马利亚,以便在他离世之后,他们能彼此扶持,相互安慰。耶稣对母亲真挚的爱在这“托老”的行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耶稣教导我们爱国、爱亲人和家庭,但也明确地说:“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我的国若属于这世界,我的部下就会为我战斗,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约18:36)这当然不是我们在此世生活逃避责任和义务的借口。虽然基督徒的一个身份是天上的国民(腓3:20),但仍然要在地上积极参与服侍,尽代求的本分,正如保罗所说,“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提前2:1-2)这样做是被救主上帝所悦纳的。主耶稣心怀家国,为基督徒树立了完美的爱国主义榜样。耶稣的爱国主义不是偏狭的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是充满了正义和真理的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热爱。在中国近代史中,天津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的创立人张伯苓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心怀家国的基督徒。他总结自己一生事业开展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他的妻子的帮助,另一个则是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他每日坚持读经,资助《圣经》翻译和发行工作。他以基督博爱的精神去教导学生,当时国共两党中都有他的学生,因此他被称作“两园桃李一手栽”。对张伯苓来说,兴办教育、建设国家、造福人民也是见证基督信仰和荣耀上帝的途径和方式。同时,他的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爱国。“广义之言学校,则教之为人。何以为人?则第一当知爱国。”由此可见,张伯苓的拳拳爱国心已经融入到了他教育救国的理念之中。从其身上,让我们看到爱国与信仰并不冲突,一个爱国的基督徒就像主耶稣那样与自己的国民同呼吸共命运,作时代的守望者!



(作者现工作于金陵协和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