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为挽救国家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千千万万英雄儿女,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在历年的颁发中,有6位基督徒获得者,田景福、张成之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章,罗冠宗、沈德溶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徐棠清、毛吟槎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奋不顾身、抵御外侮,展现了拳拳爱国之心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出席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田景福
田景福(1911—2002),字介亭,山西汾阳人,1911年出生于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后至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深造。1935年到太原基督教青年会任学生干事,创办太原青年文学研究会。1938年赴陕西,在全国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工作,创建宝鸡基督教青年会,任总干事。1948年起担任西安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基督教联合会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安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西安市、陕西省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名誉主席、名誉会长,中国基督教两会常委,西安市政协常委及省政协常委等职务。2002年离世,在世蒙恩92年。
(田景福)
田景福年轻时喜欢写作。“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他写了一篇抗日救亡短篇小说《青年恋爱者》。1933年,日本从东北入侵华北,为了鼓励士气,他参加了十万钢盔和百万斤咸菜募捐运动,还写了一篇救亡小说《楼顶上的一个朋友》。1935年,田景福成立了太原青年文学研究会,组织万人抗日歌咏大会,组织青年剧社表演抗日街头剧等,团结进步青年,以文学控诉反动势力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以艺术表达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当时与田景福共事的进步青年中有不少是中共地下党员,还有许多人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担任全国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三支部副主任,辗转在山西、陕西两省,为抗日将士和负伤荣军服务。之后组建了宝鸡基督教青年会,一边继续组建军民俱乐部宣传抗日,一边设立学生接待站、救济委员会等机构,为流落到宝鸡的难民和学生服务。在田景福的帮助下,许多进步青年辗转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田景福带领宝鸡基督教青年会同工踊跃投身到组织生产、支援前线的运动中。他加入了“工业合作社”,被聘为西北区推进委员会秘书,与具有进步思想的国际友人和爱国人士结交,与毛泽民、孟用潜等共产党人往来不断。此时,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田景福因为思想进步、行动积极,被认为是“共产党人”,甚至被当作“中共川陕交通站宝鸡总站站长”,于1941年、1943年两度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尽管遭到迫害,田景福依然坚持开展进步社会活动,并为不少共产党人提供了掩护和帮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张成之
张成之原在太原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临时组成了全国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他当时不甘心留在沦陷区给敌人当“顺民”,本着爱国热情,毅然决然地参加了这一战时机构。张成之先后在陇海、平汉等铁路沿线组设的卫生列车(第十、第四支部)任主任,在山西的临汾、陕西的汉中、河南的洛阳等地的后方医院还有部分休养院、残废院,专门做慰劳救护。当时,他们还设立了临时简易军民俱乐部,以开赴前线御敌的武装将士和从前线负伤退下的官兵为服务对象,以鼓励士气和慰劳救护为宗旨。
(张成之)
自1938年春季起,张成之先后奉派遣在陕西汉中与河南洛阳两地临时设立了军民俱乐部。他们在军民俱乐部中陈列的书报和教唱的歌曲,多带有进步色彩的内容,例如在汉中军民俱乐部内,陈列了许多生活书店出版的书刊及一切宣传和鼓励抗战的图画单张和小册子,张成之自己也从重庆订阅《新华日报》,还练唱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编写的革命歌曲等,开展了伤残医院服务活动。在这两地服务活动中,他们不断地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和监视,使服务工作困难重重,但是他们依然坚持了两年之久。
1940年秋,国民党以“奸党嫌疑”名义将张成之拘捕,后武装押解至西安劳动营内,迫害了将近两年才将他释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罗冠宗
罗冠宗(1920—2011),1920年2月22日出生于上海,1939年至1943年就读于复旦大学政治系,1942年在上海救主堂受洗加入教会。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任学生干事,积极开展青年学生工作。历任学生干事、主任干事、副总干事、总干事、名誉总干事。抗战胜利后,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在上海市基督教青年会中积极开展学生救济工作。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后,他是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曾任上海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秘书长、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委、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中国基督教两会咨询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历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委。2011年2月13日,罗冠宗在上海蒙召归天,在世蒙恩91年。
(罗冠宗)
1944年末,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任学生干事的罗冠宗积极支持中共中央学委的工作,发扬基督教青年会举办慈善救济的传统,组织一个全市性的“救济失学义卖市场”。之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联合《申报》《新闻报》的“社会服务栏”,成立了“义卖市场委员会”。1945年1月,“义卖市场委员会”公开登报号召,拟定募捐总目标1000万元(伪币),提出:“为鼓励自助助人的精神,关于义卖市场的筹募货物、推销代价券及会场服务等事宜,拟请各大中学校同学自己参加,义务协助。”青年会的干事们也分头到各基督教教会学校进行宣传、指导,以及争取校方领导支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沈德溶
沈德溶(1922—2017)曾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四届副主席兼秘书长,第五、六届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七届、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五届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六、七届主席和上海市基督教两会咨询委员会主席;华东神学院董事长;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董事及董事会召集人;爱德基金会董事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他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17年6月6日,沈德溶在上海蒙召归天,在世蒙恩95年。
(沈德溶)
1944年末,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联合《申报》《新闻报》的“社会服务栏”,成立了“义卖市场委员会”,沈德溶负责具体举办事务。沈德溶说服日方派驻青年会顾问,一起前往警察局特高科办妥了“救济失学义卖市场”开办手续。在沈德溶多方奔走,以及上海青年会的众多努力下,社会各界予以极大的同情和支持,十万多人次的顾客涌向青年会会所,短短两天的义卖所得超出预计目标1.5倍还多,共募得善款2600万元(伪币)。通过“救济失学义卖市场”的举办,一大批清寒学子避免了辍学,也有力地冲破了敌寇长期统治下的窒息和压抑氛围,鼓舞了广大青年的斗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徐棠清
徐棠清(1906—1995),历任哈尔滨松江基督教区会会长、吉林区会会长、东北神学院理事、吉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吉林省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吉林省基督教两会名誉主席、名誉会长,并当选为长春市第一、三、四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春市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会委员。徐棠清多次婉言谢绝国家希望给予他的待遇和奖励,由于徐棠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卓越贡献,他逝世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骨灰安葬在长春烈士公墓。
(后坐者为徐棠清牧师及夫人李景兰女士)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徐棠清目睹了中国人沦为亡国奴的悲惨局面,激发了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民族仇恨。日本人占领呼兰县后,为了谋生,他来到哈尔滨教会,并有幸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地下工作者,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进步思想。1934年开始,徐棠清担任哈尔滨安息日会的小学教员,并利用职务之便帮助具有进步思想、抵抗日寇的青年。他利用教会学校保卫了一批党的重要领导干部,其中包括原哈尔滨地委书记高德义等。由于从事抗日活动,高德义受到日本军警的追捕,为了帮助高德义脱离险境,徐棠清把他推荐给了沈阳的教会学校,使他能够离开哈尔滨,后高德义被隐藏到沈阳三育中学学习。1940年,美籍传教士全部从东北撤出,安息日会满洲联合会各地负责人开始由中国人担任,徐棠清代理北满区会会长,继续抗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毛吟槎
毛吟槎(1891—1991),苏州胜浦镇北里村人。幼时在教会学校读书,1913年由美国监理会保送至南京金陵神学院深造,1916毕业,是金陵神学院首届毕业生。毕业后,在江苏各地教会服侍,期间被按立为牧师。1950年,毛吟槎当选为湖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1963年,当选为常州市基督教首届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1980年再次当选为常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1991年,毛吟槎在常州去世,在世蒙恩101年。
(毛吟槎)
1923年冬,毛吟槎在濂溪坊白蚬桥租赁房屋,创立苏州第一所工人俱乐部(对外称“友谊社”),开办夜校,为顾容川、费青等进步知识青年宣传革命思想提供场所。中共党员恽代英也曾到俱乐部和夜校演讲。
1937年,为了抗日,毛吟槎举家迁至武汉。1938年,中华基督徒全国联合会(下称“联合会”)成立,冯玉祥被选为会长,毛吟槎为执行委员之一,任救济部主任,两人相识,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之后,毛吟槎先是迁居昆明,担任联合会昆明分会总干事,办“难童院”,收养在日机轰炸中失去父母与家庭的孤儿。1941年前后,辗转到达重庆,在重庆市卫理公会社交会堂任主任牧师,并任联合会总干事。在冯玉祥将军帮助下,毛吟槎修复了社交会堂,创办了启明小学和敬善中学。1946年著名的革命烈士江竹筠(江姐)为掩护身份曾在敬善中学担任兼职会计。冯玉祥将军还在此地成立“利他社”并任社长,毛吟槎积极参加“利他社”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利他社”作为一个抗战时期的社会团体还曾邀请周恩来、董必武、李济深、郭沫若、王若飞、李公朴、翦伯赞、马寅初等知名人士到社演讲。
(作者系基督教全国两会传媒事工部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