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时事关注
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得者叶小文:寻珠望海楼
2023-01-31 收藏
A+
A-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指导组副组长 叶小文

1月17日,叶小文作为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奖者之一,与19名全国政协委员先后登上领奖台。会后,他如同宝贝一般捧着红彤彤的奖状,“这个奖分量很重哟!这可是我一生的‘最高奖项’。”

作为一名中共高级干部,又是著名的学者型官员,叶小文著述等身,曾多次登上国内外演讲台,获得荣誉无数;而作为一名行将告别政协的老将,“最高奖项”是叶小文对这个相守23年的“家”的真情告白。


“一辈子饱读诗书,关键时必有声音”

“我又回来了!叶落归根,我姓叶嘛。”2016年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叶小文出现在社科界小组讨论现场,第一句话就成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

为何会说“回来”?

早在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期间,时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的叶小文就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从此开启了他连续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的生涯。其间,由于担任十八届中央委员的缘故,叶小文从政协“出走”两年,又于2016年被增补回到政协。

在当天的发言中,说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叶小文引用了晚清名臣张之洞《劝学篇》中的名言:“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话语中气十足、抑扬顿挫、亦庄亦谐,这是典型的“叶氏风格”。

社科界学术大咖云集,会场里的周文彰、张蕴岭、陈众议等委员,都被这一幕逗乐了。就在氛围活跃起来时,叶小文已切入下一个话题:“不能简单认为政协发扬协商民主就是向党委和政府提意见建议,如果这样理解就片面了。通过协商民主促进全社会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同样是发扬民主。”

委员们或微笑聆听、或点头赞许、或报以掌声,随后即陷入思考和讨论之中。

回到政协后,叶小文在委员身份以外,还担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他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委员提出的“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十八字要求为遵循,以中共党员委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担当作为;围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笔耕不辍,履责尽职。在涉及重大原则问题时,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积极宣读党的政策主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叶小文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进行解读,他说,要在坚持一致性中尊重多样性,在包容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同心圆”的“同心”,是基本要求,是众望所归。同时也要看到,如果因一味“求同”就不允许“存异”,不尊重包容;如果因允许“存异”又不善于“化异”,不能凝聚共识,结果往往都会适得其反,不是在画大同心圆,而是在缩小同心圆。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叶小文迅速开设“二十大学习笔记”专栏,撰写《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体现在党领导经济工作之中》《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宣言》等学习心得体会20余篇,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主流媒体刊发,并应邀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作“中国强起来的文化支撑”学术报告。

讲好政协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政协委员中的许多人都是国家重大决策、重要工程、重点工作的亲历者、参与者,他们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史料,对历史研究具有独特价值。一次,在参加全国政协的“文史资料音像库”审片会后,叶小文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

“政协委员的记忆是一笔丰厚的国家财富,应该抓紧时间保留下来”!2022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叶小文提交了《关于立项录制政协委员口述史的提案》。“有些历史细节,在别的地方可能不好讲,在政协这个平台上可以畅所欲言,为后代人研究这段历史留下鲜活的、无法复制的史料。政协组织具有文史资料工作的传统和经验,可组织有采访和录制力量的单位来实施政协委员口述史的录制工作。”叶小文告诉记者。

目前,这件提案已被全国政协办公厅采纳,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一辈子饱读诗书,关键时必有声音。”这正是叶小文履职的生动写照。


“老干部遇到了新问题”

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门协商机构既然是人民政协的特征性定位,人民政协就要聚焦协商议政,专责主业,突出‘专’的优势,贯穿‘实’的态度,彰显‘新’的要求,商以求同、协以成事,着力确保专出特色、专出质量、专出水平。”作为长期研究政协统战理论的专家、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叶小文期待人民政协这个专门协商机构的成色与日俱“足”,形成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社会主义民主的良好协商氛围。

开展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正是十三届全国政协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专门协商机构职能责任、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要求推出的一项履职创新举措。

那是2020年春,许多人还处在新冠疫情来袭的恐慌之中。一天,记者接到叶小文的电话,说全国政协开启了委员读书活动,目前处于线上“试水”阶段,在这个有组织的读书活动里,委员们正结合疫情实际,研读交流《病毒来袭》《逼近的瘟疫》《人类的终极问题》等书籍,个个通宵达旦,劲头很足。他认为这是件大事,人民政协报应当关注。

“委员如此勤奋,人民政协报的记者也不能睡懒觉,要‘卧听萧萧竹’啊!是否可以随时‘潜水’进去,和委员们一起‘观察与思考’呢?”他语重心长地提示道。

叶小文这个原本就以读书为生活方式的人,担任了读书指导组的副组长,还兼任“漫谈群”群主。

以前,叶小文常听人说,“老干部,不要怕,还有政协和人大。”他听后报之一笑。因为,在他眼里,政协从来不是“停靠站”,而是“加油站”,是他可以继续完善、提高自我的地方。可是,当读书活动开始后,他发现“老干部遇到了新问题”,责任重担一起来,令他压力山大、殚精竭虑。

能担当“群主”大任的人,必是深得组织信任和委员们认可的,但要做好保障工作却不容易。群主就像公寓楼的楼长,得全天候盯着群里的动静,需要引领群的方向,也要为委员们点赞、鼓劲、点评。不过,委员们作为各界翘楚,个个身怀绝技,要引领,谈何容易?

好在叶小文的性格开朗诙谐,他时不时写下几句长短不拘的小文或打油诗活跃气氛,被群友称为“小文体”。

倡导全民阅读的朱永新委员鼓励叶小文,每天写一千字,坚持一年,会出现奇迹。

就此,叶小文在漫谈群开设“望海楼札记”等专栏,坚持每天在委员读书漫谈群等相关读书群发言讨论,努力参学、共学、督学、导学。

在漫谈群里,很多委员每天早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洋洋洒洒、奔腾肆意的“望海楼札记”:予登乎望海一楼,凭栏远瞩,悄然而思:望其澎湃奔腾之势,而思何以应之;望其浩瀚广袤之状,则感孕育万物之德,而思何以敬之……望其神秘莫测之深,则感宇宙无尽之藏,而思何以宝之……

在漫谈群里,文化、科学、军事、医学……包罗万象又秩序井然。有委员中的各行专家进行专业讲解,也有问答互动,大家在线上一起读与思,把读书资政引向深入。

“谁说政协‘说了也不算?’真知灼见处处观!”叶小文由衷感慨。

有感于“‘小文体’生动活泼亲和力强,在调侃诙谐之间表达思想,调和关系,点评切磋,引领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促进交流,增长知识,形成共识,协商文化色彩浓”,被群友授予“2020年度最佳流行语之金奖”。

由于读书活动形式灵活,氛围宽松,漫谈群也获得全国政协主要领导的表扬:这种平等议事、有来有往、良性互动、层层深入的氛围,有助于培育专门协商机构独特的协商文化。要引导好、利用好委员读书活动,使其更好成为协商文化培育的试验田和天然沃土。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史,沉静、从容、大气、平和,才是文化大国的气质。”叶小文说,要把委员读书形成的思想火花汇聚成智慧火炬,不要有遗珠之憾。同时,也要进一步拓展外溢方式,积极对接全民阅读活动,由书香政协到书香中国,在读书中涵养民族的浩然之气、宁静之美。


朝乾夕惕,功不唐捐

恩格斯曾说,历史的重要情节都是必然性支配着偶然性的戏剧性演绎。对于叶小文来说,“朝乾夕惕,功不唐捐”似乎就是这种必然。他的勤勉有目共睹。

自2020年读书活动开展以来,叶小文将在群里写下的心得遂集腋成裘,汇集成册,结集出版了《在“书香政协”里的百日漫游——叶小文读书笔记》(中央党校出版社)、《处处书友遍地书》(中国文史出版社)、《读书漫谈群一年日记(2020—2021)》(人民出版社)三本书,共计百万字。

2022年10月,叶小文出版了50万字的书本《小文论丛》。

最近,他的新作又在路上,正由人民出版社编辑中,2023年有望问世。

……

熟悉叶小文的人都知道,“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是他的座右铭。对于他来说,通过学思践悟增加生命的厚度是一种自发的选择。他人生之中的几次“跳级”也得益于此。

叶小文当过农民,当过文艺兵。大学读了一年,即“跳级”考入研究生班。改革开放之初,由社会学家费孝通主持,邀请全世界著名的社会学教授到北京授课,每省挑选一名学员前来参加,叶小文代表贵州省到北京学习。

学成后,作为贵州省社科院的青年研究员,1982年,叶小文的论文《社会学否定之否定的进程及其内在矛盾》被《中国社会科学》收录,这引起了贵州省有关领导同志的注意。而以此为开端,叶小文又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社会学论文。1985年,叶小文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调任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

1990年,叶小文奉命入京,到团中央工作,后又转到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每一步,看似有幸运之神眷顾,实则背后都是持之以恒地学习和积累。

这种持之以恒,也贯穿在叶小文作为政协委员的履职过程中。

困牛山是地处武陵山脉深处的贵州省石阡县的一座山的名字。1934年10月16日,在这里发生过震撼人心的一幕:为了保护当地百姓,红六军团第18师第52团选择集体跳下几十米深的悬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千古壮歌。

2021年5月,全国政协党外委员视察团在贵州开展“学习百年党史 增进‘四个认同’”专题视察,听了“困牛山红军壮士集体跳崖”的事迹后,委员们深受感动,泪洒现场。

叶小文也是第一次听说困牛山的故事,这激发起他的履职热情。

“宁死不伤百姓,这是困牛山红军壮举中最动人之处。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这支队伍、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叶小文与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戚建国一拍即合,决定让这段在党史、军史上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被更多人所知,努力推动困牛山成为一个与狼牙山一样的国家级红色教育基地。

在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征集到一些资料之后,2021年12月,由戚建国、叶小文联合署名的文章在《贵州日报》刊发,后又被2022年第四期《新华文摘》杂志全文转载。

紧接着,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叶小文与戚建国、贵州省政协主席刘晓凯联名提交《关于从国家层面支持“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保护传承的提案》。

“许多委员听说这个提案后都深受感动,嘱咐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故事挖掘好、讲述好,让伟大的精神价值在全社会彰显光辉。”叶小文说。

文章发表了、提案提交了,叶小文却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告诉记者,由于这段历史缺乏翔实记录,当时跳崖的幸存者近些年也都已离世,战斗经过、时间等历史细节还有待继续挖掘、补充。因此,他还想再去趟石阡县。

2022年8月,“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专题研讨会在石阡举办,叶小文不顾舟车劳顿,又一次从北京奔赴武陵山区。他在会上建言,在困牛山红军事迹中,要发挥好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优势,在工作机制上可以加强纵向联动,深化各级政协组织在文史工作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用。

在多方努力下,困牛山红军壮举展陈中心于2022年落成。但可以预见的是,叶小文与困牛山的故事,仍有未完待续的篇章。


“琴弓起落处,仍是少年人”

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叶小文都有自成一体的风格,这源于他对文学、哲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知识的活学活用。不管是孔子、孟子等古代中国圣贤,还是海涅、马克思、韦伯等外国大家的名句,他总能信手拈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种被高度崇尚的精神。“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叶小文认为,国与国之间也要求同存异,以和为贵。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教授至今仍然记得,十多年前,叶小文作为中国国家宗教局局长在美国亚特兰大发表的一场英文演讲。

“亚特兰大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地方。27年前带领中美建交的两位老人,邓小平和卡特,其中一位现在还站在我们中间。”叶小文说这话时,美国老总统卡特就坐在观众席。

“中国几十年来居然印刷发行了4000万册《圣经》!这很奇妙,不是吗?或许有人会心存疑问,这不是一个无神论者执政的国家吗?这个国家允许基督教徒存在吗?叶小文说道。随即,他又引出中国维护宗教信仰自由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两个原则。

“我相信,上帝把世人分为男人和女人,不是要让他们争吵不休,而是要让他们相亲相爱;同理,上帝把世界分为东方和西方,不是要让彼此对峙冲突,而是要让彼此团结和睦。我们应该尊重事实,摒弃偏见。”……

彼时,郑新业陪同卡特的驻联合国大使Young一起聆听演讲。

“叶是个典型的中共官员。”“中共太厉害了!”Young禁不住连连对郑新业感叹。

从60岁起,叶小文开始学习大提琴,还组建起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

他本来就好写好讲、心直口快,又喜欢上拉琴,让有些人颇为不解,“当了官还弄笔、拉琴、到处跑,图个啥?”

有朋友劝他:谨言慎行、老成持重才是官员应有的样子,正部级领导更要低调一些。

可是叶小文依旧我行我素,该说说、该写写,还索性开设了个人微信公众号“望海楼札记”,以平均三天一篇文章的速度更新。这股劲头,倒像是童心未泯的孩子。

友人作诗赠他,“琴弓起落处,仍是少年人”。

说到底,这份“少年感”缘于叶小文心底的干净与踏实。

叶小文回忆说,他调任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时,时任贵州省委组织部长龙志毅代表省委找他谈话。正是那一次谈话,如同明灯般指引他形成了正确的家庭观、金钱观和政绩观,也照亮了他前行的路。

“领导干部要有三个敬畏。一是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是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是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在市场经济里,在利益冲突时,在诸多诱惑中,在‘糖衣炮弹’前,不妨多思、多言、多循、多行敬畏。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就要常具敬畏之戒。”叶小文说。

叶小文喜欢王阳明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就是这样一个心怀澄澈、心怀光明的人,在他的“望海楼”里,藏着他“吐出”的一颗颗明珠,等待着时间长河中的人们前来探寻、撷取。

(记者 司晋丽)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1月19日06版)


编辑:吕胜

审校: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