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十月于马尼拉在菲律宾协和神学院的演讲)
遗憾的是,在中国还没有太多的基督徒有这种认识,我想其他地方的情况也一样。
一般信徒一谈上帝的属性就想到他的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他的严厉、他对非信徒的审判。爱多少也被认为是上帝的属性,但是这种爱似乎是带有随意性的,只有少数被上帝特别拣选的或特别蒙上帝喜悦的人才配享有。对别的人来说,上帝基本上是赏罚分明、难以取悦的。因此,就很多基督徒来说,怕得罪上帝成了他们的主要标志。
我年轻时代所信的基督教就是这样的基督教。我们每个星期天要去教堂讨上帝的喜悦: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那是因为上帝对隐而未显的罪的责罚。当我去读神学,准备加入教会侍奉的时候家里和教会里的人都认为,这种奉献会赢得上帝的喜欢,给家人和自己带来健康和幸福。
现在,在走访我们的基层教会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基督徒的灵性仍然停留在那个水平上。在有些村庄里,半数的基督徒是在病人经过赶鬼祷告得到医治后信主的。基层教会的基督徒喜欢“见证会”,任何人都可以上台讲,通常是有一个人遭遇到不幸,他(她)就检查自己犯了什么罪,经过认罪祷告之后,上帝就挪去了这不幸。另外一方面,对于那些心肠刚硬、不思悔改的人,不幸将继续下去,并且越来越严重,导致无穷的痛苦,直至死亡下地狱。
这样的上帝观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我们赞美尊崇上帝,所得到的回报就是健康、财富、患难时的保护以及天堂永远的福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有人嘲笑基督能救别人却不能救自己,而今天他的众多跟从者却急着进入教会这只他们心目中的诺亚方舟,一心想救自己,却不顾广大人民的安危。
我们在这里所看见的上帝的形象基本上就是怀特海所称的'统治一切的凯撒”,他用权柄掌管人的命运。这与我们所认识和爱戴的福音书中的基督相去甚远,基督是温柔的,他拒绝用权柄胁迫世人。
说上帝是爱就是肯定上帝是宇宙的爱者,从而认识到爱是上帝进行持续的创造、救赎和圣化工作的推动力。爱是上帝的最高属性,其他的属性和爱相比都居于次要地位。基督徒通过基督所表现的爱来认识上帝。基督所启示的上帝的最重要的属性就是爱。上帝在自然和人类历史中的创造活动也是出于这爱。我们首先要从上帝不间断的创造活动来看他的爱。单从个人的荣辱兴衰来看上帝的爱,这不是一个高级宗教的标志。上帝期盼着新人类的出现,并在为此工作着。他们出于自由意志,愿意与上帝合作创造真善美以及一切有价值的事物。上帝的爱不带强迫性,它通过教育、劝说和圣化开展工作。在上帝的创造进程中,世界和我们迄今为止都是半成品,通过这一进程,世人由被动地服从命令转变为自愿地回应爱的召唤,也就是说,从必然王国进到了自由王国。
我们所受的教育使我们想象上帝是一个能把我们贬入地狱或是能使我们升至青云之上的最高权威。这每每反映了我们自己的权欲,以及具有役使性和垄断性的社会结构和大众心态。但是《新约》却告诉我们,上帝的能力来自软弱,他施行权柄不是通过征服,而是通过十字架。我们不要再按古代埃及、波斯、罗马和中国统治者的形象来造作上帝,也不要把法老和凯撒才有的属性归给他。我们要把他的绝对权威、绝对知识、他的永不变更、绝对统治、专断和不容异已这些由人所加给他的属性放到一边,这些其实反映了人,特别是男性自己的意愿。
上帝不是强迫人服从他的暴君。他循循善诱,等待人出于自愿的回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福音书中种子和作物受阳光雨露滋润茁壮成长的比喻较之羊群遭杖竿管束击打的比喻要更有吸引力。上帝是团契意志,不是权力意志。我们要离开那威胁人的上帝,一个行事像推土机的上帝,那不是福音书里基督所启示的上帝。我们喜欢《何西阿书》第11章第4节里那位用慈绳爱索牵引人们的上帝,他把我们举起如同父母举起自己的孩子,他也俯下身来喂养我们。我在做神学生的时候,曾苦苦思索基督的神性和人性问题。今天,对我来说,承认基督具有神性还不如肯定上帝具有基督的性格以及上帝用基督的那种爱驾驭整个宇宙来得重要。诚如你们所看见的,在肯定爱为上帝的最高属性时,他的全能和全知已被置于次要地位。他乐此不疲地工作着,为要使他已经植入到创造中的潜力发挥出来。上帝因着爱,盼望着在宇宙中出现能与他进行团契的人。团契就意味着自由,意味着上帝尊重人的选择。人可能会不顺服上帝,这是上帝给人自由所付的代价。
上帝是爱。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把上帝比作父亲不一定是最好的比喻。在中国,多少世纪以来,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父亲应当严厉,而母亲则是慈祥的。人们在对话中礼节性地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而“家慈”这称号则留给母亲。我们都知道,很难说爱是父亲们的必有属性,有些《圣经》章节很直截了当地用母亲的形象来比喻上帝。在《以赛亚书》第66章第13节里上帝说:“母亲怎样安慰儿子,我就照样安慰你们。”在《以赛亚书》第49章第15节上帝如此说:“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在《诗篇》第131篇第2节里诗人说道:“我的心平稳安静,好像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所以,说上帝有父亲的属性并不等于说她没有母亲的属性。
基督是宇宙的基督,上帝是宇宙的爱者,这并不意味着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出自上帝的旨意。许多事情的发生是与上帝的慈爱相矛盾的,也危害到整个世界的福利。创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今尚未完成,就像保罗所说,是不完全、要经过曲折的,特别是当这牵涉到作为上帝子民而不是作为奴隶的自由人的完善时,就更是如此了。在一个处在完善过程中的世界里,丑恶现象必定仍有其存在的空间。世界上的事情告诉我们,通往自由博爱的完美社会的道路是多么地曲折,上帝和人类向该目标推进的每一步要付上多么沉痛的代价。
上帝是爱,他对世界有个远景,并一直在为其实现而工作着。这就使我们认识到整个存在不是停滞的,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也使我们对历史和永恒充满盼望。我们不知道历史的最后发展,但是我们确信,那将是爱和恩典的胜利。
保罗在《罗马书》第5章第15至17节把基督的恩典和亚当的堕落作了对比,指出基督对人世的影响大大超过亚当对人世的影响。读这段《圣经》我们受到莫大鼓舞,得到一种解放的感觉。道成肉身深深影响人们和宇宙的整个生活,没有哪一个领域会不受基督恩典的影响。但是基督徒常常把罪普遍化,而把恩典限于向基督认信的少数人。这实在等于声言,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的影响还抵不上亚当堕落的影响。这一看法和上帝是爱的观点是不相容的。上帝要救赎、教化和圣化人类,使之臻于完美,有自由、有智性,可以作为上帝的代理人和创造过程中的同工。
从阿拉法到俄梅戛的路不总是平直的,但是爱伴随朝圣者前进。但丁所说的“推动太阳和星宿的爱”将世人从生活的琐碎无奈中救拔出来,使人生变得有意义。我们的确得行经曲折的道路,但是我们记得基督对我们所说的话:“妇人生产的时候就忧愁,因为她的时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记念那苦楚,因为欢喜世上生了一个人”(约16:21)。破晓之前有黑暗,而黑暗之后,黎明终将来到。《诗篇》第30篇第5节说得好:“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然、历史和我们自己,这种前瞻性的世界观使得我们的生活有了目标和意义。德日进曾作过这样感人的预言,他说:“到一天,在我们能够管好风雨、潮汐和地心引力之后,我们将为上帝驾驭爱这一能源,那时,人类将像是在世界史上第二次发现火种那样。”我也同样喜欢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所表达的宇宙观和历史观: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合,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基督引领着整个创造进入上帝里的团契,这一远象使基督徒深受激励。人类一切的进步、民主和人道主义运动都同基督的救赎工作汇合。教会作为人们公开地认识、承认、敬拜和传讲基督的所在是重要的。世界需要教会所传有关赦免、复和与和平的福音。但是,上帝的救赎工作并不限于教会,而是遍及整个宇宙。就像“梵二会议”所说:“在有形教会之外存在着圣化和真理的因素,因此,对于所有遵从良心命令的人来说,得救所需的帮助总是随处为他们预备着。”我愿意这样想,如果这些因素是组成一个圆的段段弧线,那么基督就是那整个的圆,在他里面一切得以成全和统一。
尽管在这世上有很多令人沮丧的事情,但是信心坚定的人总是相信,上帝的恩典终将胜利,我想引用雨果的话来作为结束:
“将来是否终于会到来?——我们还该向上仰望吗?我们在天边看到的一点光亮,是不是就会消失?理想是难于眼见,很小,很孤立,像个针尖,像在深处失落,像将被周围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然而,并不比似乎要被黑云吃掉的一颗星辰处境更危急。”
在认识上帝的道路上,人类还在寻求和摸索着。我在今天的讲话中已告诉各位,圣灵带领我和我的同工同道们现在走到了朝圣路上的哪一站。为了继续成长,我愿意自己思想敞开,接受来自各位和任何一方的亮光。
(本文转载自《丁光训文集》1998年9月第1版,110~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