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太5:14-16
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引言
犹太人说过,世上有三种东西无法隐瞒,咳嗽、贫穷,还有爱,你越是想掩盖它们,越是欲盖弥彰。耶稣曾教导门徒,“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显然,光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本身是隐藏不住的。那么,耶稣将跟随者比作世上的光,这意味着什么呢?
从狭义上来讲,基督徒都是世上的光,当为主发光发热。从广义上来看,教会就是世上的光,要为主照亮世界。当年犹太人称耶路撒冷是“外邦人的光”,耶稣就是采用这种犹太人所熟悉的表达方式,让身边的人明白他的心意。教会是立在高处的灯台与圣城,她需要遵行主的心意敞开自己,面向他人,照亮所在的地方。因此,本质与使命决定了教会是不能隐藏的。
一、立在高处——有“高度”的教会
这段经文中出现的光与城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耶稣所说的,“是不能隐藏的”(太5:14)。在当代圣经译本中,这节经文又译为“你们是世上的光,如同建在山上的城一样无法隐藏。”可见,光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被人看见。尽管光本身具有不隐藏性,然而,它却如同建在山上的城一样,需要立在高处才能彰显出特殊的本质。如果光被某些东西隐藏了,“放在斗底下”(太5:15),“床底下”(可4:21),或“放在地窨子里”(路11:33),那么,光也就必然失去发光的本能,最终只能黯淡无光,没有任何的意义。
在古时巴勒斯坦,房屋十分黑暗,只有一个小圆形的窗户。人们为了能够得着亮光,通常把灯放在一根粗糙的木头做成的灯架上,并且将之高高地举起。当灯被举起来时,就没有任何挡光的障碍物,光也就能穿透黑暗了。基督徒是世上的光,这决定了我们不能隐藏身份,也不能躲避责任,是需要给人看见的。
教会是金灯台,若要自然发光,那么理所当然要如同城一样被“高高地举起”,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潘能伯格认为,教会被呼召是为了福音的真实性做见证,教会越是向世人彰显出自己作为信望爱之团契的标记性,就越有权威。
这段时间,因为工作的需要,笔者重新翻阅了中国基督教发起三自爱国运动七十周年的相关史料。史料中点点滴滴的见证再一次让我很受启发与鼓舞。七十年前,中国基督徒在吴耀宗等老一辈教会领袖的带领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参与抗美援朝。那一代的基督徒,在关键时刻与同胞站在“保家卫国”的高度之上,这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会的“高度”决定着教会的“位置”,如果我们的教会能够建构一定的理论高度与实践力度,那么,我们的教会在这个时代与社会中也就自然拥有了相应的“位置”。
彼得告诉我们,当“有先知更确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彼后1:19)先知性与圣洁性正是教会的独特性、权威性和可信度,可以让教会成为有“高度”的教会。如此,教会也当有先知性的眼光和真实性的声音,能够大胆说话,也能逆流而上;能够明辨是非,也能捍卫真理;能够守望大地,也能发出时代的呼唤。
二、面向他人——有“深度”的教会
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光”,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显示了门徒服侍的地点乃是“世界”。进一步说,基督徒在世上往来,需要进入社会,深入人群。只要基督徒在世界上一天,他的信仰就当面向他人,走近他人,如此才能在信仰上成为毫无保留的基督徒。或许在众信徒中间,基督徒不求显露,然而,在世人中间,则必须显露出基督徒的特性,叫人看见基督。
耶稣的生命是柔和谦卑的,他会低调地退到旷野灵修祷告,但是耶稣却没有消极避世,他又时常与众人在一起,与“罪人与税吏”在一起。教会是世界的光,这就决定了教会与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教会立于世界,又服务世界,两者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个体。教会在基督里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世界相遇,从而明确了自己的使命、责任与担当。上帝将他的救赎行为施行在世界之中,教会就是为了这个救赎行为而“入世”展开服务的。
福建连江的川石教会有一个美好的见证,曾在2007年3月22日《宗教概况》中被刊登了出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福建闽江口那个不起眼的川石岛上,驻扎着防守祖国边疆的解放军部队,岛上战士们为完成训练、施工、生产等任务,长年风餐露宿,十分辛苦,且海岛水源紧张,交通不便,洗补衣服等给战士们带来不少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川石教会的八位主内姐妹组成了爱心服务队,开展拥军服务,她们每逢周六、周日便放弃休息,常常是清晨就到营房,把战士们的衣裤、鞋袜、被褥等拿出来清洗与缝补,无论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从未停止过。她们的行为使官兵深受感动,军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川石教会要盖教堂劳动力不足时,解放军战士也自动前来帮忙,体现了军民鱼水情。八姐妹多次受到政府的表扬,川石教会也因此被福建省政府、军区评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
服务他者,需要敞开自己。通常情况下,只有在光不被隐藏的情形中,才能照亮他人;相反地,倘若光在斗底下、床底下、地窨子里,那么,只能点亮自己,而不能给他人带去光明,正所谓“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这里的“斗底、床底、地窨子”,都是隐藏性极强的地方,如果没有揭开它们,那么,光永远只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打转。同样地,基督徒如果把自我封闭在“这些”里面,就意味着只能局限在自己狭小的空间之中,以及狭隘的格局之中,永远无法面向他人,为主发光。
因此,教会需要接受耶稣的挑战,向世人开放,“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路5:4),把自己塑造成“为他人而存在”的团契。正如莫尔特曼所说的,教会不应该停留在自己的小角落里,而是应该走出自我的狭隘,深入社会与人群之中,成为世界和人类服务的教会。
三、照亮一家——有“广度”的教会
耶稣说“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这里的“一家”当如何诠释?是否与“世上”相矛盾?如果按照光是在世上,城是在山上的原理,那么,灯台也一定是在家里的。所以,这里的“一家”仅仅是一种常理的说法,并不一定指特定的哪一家。同样地,根据上下句来看,前面讲到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后面又提到了“照亮一家”,按照耶稣不会前后矛盾的原则,这里的“世上”与“一家”是可以相通的。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主“用心良苦”的教导,基督徒是世上的光,当从照亮自己的“小家”开始,进而点亮世界这个“大家”。
“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彼后1:7)在约帕城经历特殊异象后,彼得的胸怀变得宽广,无论是面对犹太人,还是对待希腊人,他都践行主耶稣的教导,把他们视为“一家人”。作为外邦使徒的保罗,也劝勉“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提前2:1)基督徒的祷告应该是不只为自己祈求,也当为万民祈求。这是保罗“心怀天下”的匹夫情结,从他为国为民的祈福中,可以看出他的宽广心胸与格局。有大心胸者,方能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大气候。
丁光训主教指出,基督是宇宙的基督,他的爱是牺牲的爱、广博的爱,是一种无差别且没有等级的爱。在这种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会,当有“匹夫”的使命和“家天下”的格局。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齐心“抗疫”,各地教会与基督徒没有置身其外,在抗疫中与受灾同胞在一起。有的捐上了口罩、食品等物资,有的奉献了力所能及的爱心款,在此过程中,即使对方还是从来没见过的陌生人,然而,这也不会让教会忘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因此,有“广度”的教会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挚爱(agape) 的基础之上,愿意接纳所有的异己者,视他们为“手足”,与他们分享基督的爱。
结语
曾有神学家说,不可能有秘密门徒的身份存在,因为不是秘密破坏了门徒的身份,而是做门徒的身份破坏了秘密。一个被主建造的教会,光芒是不能被隐藏的。只要立在高处、面向他人、照亮众民,教会的“高度”、“深度”与“广度”,都会自然得以彰显,便将荣耀归给天上的父。
(作者现工作于福建省基督教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