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基督教恩光堂,初名英美会福音堂,1933年改名为四圣祠礼拜堂,位于锦江区四圣祠北街17号,其前身为加拿大基督教循道宗卫斯理会(Canadian Methodist Mission)。至今有一百一十年历史。是成都市开放教堂中最古、保存较为完整的教堂,现存教堂已有80多年历史,是市内及郊县信徒比较集中的一个教堂。曾担任此堂的外国传教士有加拿大人何忠义、张孔修(N.E.Dowles)、毕云汉(K.J.Beation)、倪焕然(James Neave)饶和美(H.G.Brown)裴尔思(H oward J.Veals)、宋道明(G.W.Sparling)、代尔福。中国教职人员有张春如、胡海云、刘惠然、王问思、胡放之、周世怡、陈绍全、彭素贤(女)。
清光绪17年(1890年)加拿大基督教循道宗卫斯理会,邀请美以美会前华中教区的开荒者和主持人赫斐秋(V irgl C.Hart美国人)牧师领导,同行者有赫师母及加拿大传教士何忠义(G.E.Hartwell)夫妇、医生斯蒂文森(Dr .Stereson)、医生启尔德(Kilorn)夫妇和女差会布朗小姐(Jean Brown)等,由加拿大启程于1891年11月抵达中国上海。清光绪18年(公元1892年)二月,赫斐秋等8位传教士沿江而上,经重庆于5月21日抵达成都,在玉沙街租用民房开始传教,并开办日校和医院。第二年即光绪19年(公元1893年)购得现址,四圣祠北街地基。历时一年,在光绪20年(公元1894年)建成一座可容纳百人做礼拜的中式平房。光绪21年(公元1895年)5月28日端午节,成都发生教案,教堂被毁,财产被抢,传教士避住上海,次年得清政府赔款重建。在光绪23年、24年(公元1897年、1898年)先后有8人和9人共计17人受洗归主。光绪26年(公元1900年)教堂因义和团起义再次被毁,在光绪27年(公元1901年)又重建可容纳300人的教堂,然而在民国年(公元1918年),由于传教士赫斐秋在扩建教堂时损坏了邻近民房,教堂第三次被毁。在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传教士为建教堂,除被毁教堂所得赔款外,又发起“百万砖”建堂运动,广集资金、大兴土木,于次年建成可容纳上千人的属德国巴伐利亚式建筑风格的教堂,该堂占地3000余平方米,使用面积1200余平方米,高约18米,由传教士兼建筑师苏继贤(Walter Small加拿大首任驻华大使苏约翰之父)设计监造,堂顶北端建有钟楼,内悬合金巨钟,此堂时称“第一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冯玉祥将军曾登钟楼鸣钟志庆。在六十年代“文革”中,钟楼被毁,教堂被占用教会活动被迫停止,当时有教友200人。
1980年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时,国务院、省、市政府拨巨资对该堂进行了整修,1983年8月1日开工,于1989年11月25日竣工,因钟无从查找不能恢复外,其余全如当初。1989年元旦正式复堂,先后接待了联合国人权组织、美、加、英、挪、韩、新、马来西亚,及港澳台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组织、教会同工的访问。本堂同时开设有初信栽培班(礼拜一晚上)、老年团契(礼拜二下午)、学习分享组(礼拜二晚上)、查经小组(礼拜三下午)、诗班练习(礼拜三晚上)、祷告交通聚会(礼拜四下午)、查经学习班(礼拜四晚上)、读经聚会(礼拜五下午)、学习分享组(礼拜五晚上)、礼拜六上午崇拜、礼拜六晚上青年人聚会、礼拜日上午主日崇拜、礼拜日下午崇拜,每次礼拜有教徒800—1000人参加,现有牧师3人,专职传道1人,义工传道5人,义工100余人。